宝宝巴士为什么要叫“宝宝”?温暖藏在呵护民生的细节里
近日,武汉定制微公交专线开始试运营。市民和媒体给这种可容纳10位乘客的微型巴士取了一个“萌化”的名称:宝宝巴士。
这辆蓝白相间的“迷你公交”车长仅5米,可容纳10位乘客,空间不大,座椅柔软舒适,靠窗的位置有USB充电口。截至目前,“武汉公交”小程序界面上可预约的线路已增至17条,均覆盖早、晚高峰时段。
9月11日下午,记者专程体验了一趟4路微公交。从始发站春兰街塔子湖西路,坐到终点站常青一路银墩街,在小程序上预约下单支付4元。大约经过两站,这趟车迎来了另外两位乘客,目的地是杨汊湖菜市场。很快,这两位市民就被送到了菜市场门口。
微公交的“微”不仅指车辆外形小巧,还体现在线路短、周转快、灵活机动的运营模式上。作为定制专线,微公交不必逢站必停,而是采取响应式停靠,“微循环”既衔接起社区、学校、地铁站、医院及商圈等地点,在节约时间上也颇具优势。
一路上,这辆外形圆润、色彩鲜艳的“宝宝巴士”经常收到行人注目礼。停靠公交站点时,也有许多疑惑又好奇的眼神投来。据驾驶员介绍,由于还处在试运营阶段,目前尚未把编号及具体线路添加到公交站牌中,许多市民还不了解这一创新服务,经常有人询问“这是什么车”“这车往哪里开”。在常青一路银墩街站,一位年龄较大的市民急匆匆地走过来,求助驾驶员如何线上预约购票,驾驶员耐心地为她在手机上一一操作讲解。
根据武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轨道交通累计完成83947.62万人次,而公共汽电车则为34484.45万人次。如何提高客流量,是公交公司生存发展面临的最大课题。一方面,要优化线网、提质增效,对公交线路进行精准有效的整合,真正融合进城市绿色出行体系,与地铁、共享单车、电动车等互为市民便捷出行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供需匹配度,增加市民乘坐公交出行的积极性。记者注意到,小程序上还设有“线路征集”专栏,可以从个人或企业角度提出需求,公交公司会“根据需求和客流情况设计出公交线路”,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在“滴—滴—滴—”的关门声中,4路微公交又驶向春兰街塔子湖西路。作为新能源微循环车,宝宝巴士“慢悠悠”、“稳当当”的行驶风格,也给人一种被小心呵护的感觉。无论乘客多少,一趟趟循环,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为民服务的真诚。交通工具也可以有温度,“宝宝巴士”这个亲切的昵称,正是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一种积极和幽默的情感投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