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通行创新高,国际通道助“武汉造”通达全球 武汉交通枢纽释放开放新活力

2025-10-14 17:08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995.81万台次车辆来往武汉,再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沪港游客飞到江城,游东湖、品热干面;还有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频频刷屏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正是搭乘从武汉出发的中欧班列走向世界……10月14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上,聚焦武汉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的发布中,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介绍,这一蓬勃态势,证明着武汉交通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高速路网织密民生线  区域协同激活新活力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武汉高速闸口通行车辆达到995.81万台次,日均124.48万台次,日均同比增长0.88%,再创新高。

越织越密的高速公路网,为城市带来新活力。陈冰摄

“高速越修越多,越修越好,开车出游方便得很。”家住硚口的刘先生说。八天长假,他带领全家从武汉出发,先去监利喝早酒,再去荆州方特乐园,游玩宜昌后,经京山、孝感回到武汉。“高速很快,别看我们玩的地方多,但每天开车就两三个小时,玩玩停停,惬意得很。”

十四五”期间,武汉实施高速公路三年攻坚,全市高速公路项目开工13个、建成武大、武阳、硚孝高速、武松、武天、四环线、京港澳改扩建湖北北段、绕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段8个项目。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

高速线网四通八达,航空线网也同步加密升级,为区域旅游与经济往来注入新动能。随着“汉沪”“汉港”航空快线频次大幅提升——当前班次已达“十三五”末的9倍,其中“汉沪快线”每日17-18班、“汉港快线”每周16班,越来越多上海、香港游客选择来武汉旅游,户部巷的热干面、东湖的秋景、黄鹤楼的夜色成为热门打卡点,立体交通网络正让“来武汉游”成为跨区域出行新选择。

国际通道扩容  “武汉造”通达全球更便捷

长江北岸,阳逻港集装箱码头的龙门吊正忙碌装卸。9月12日,装载“湖北造”储能柜的“远大先锋”轮从这里启航,经太仓港中转至洪都拉斯,标志着我省首批储能柜江海联运“一箱制”首航成功。

“储能柜从阳逻港出海,运费省了30%,时效还快了两天!”武汉中创远汇物流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武汉交通枢纽升级的实效。10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以来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里程达1.85万公里,国际运输通道增至128条,“物畅其流”的格局正加速呈现。

武汉制造“新三样”正通过中欧班列走向全球。陈冰摄

陆上通道同样繁忙。国庆中秋假期,吴家山站开出中欧班列12列。近期在国内外社交平台频繁“出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仅不少是“武汉造”,同时也从武汉搭乘中欧班列直达欧亚。目前,中欧班列国际线路已增至58条,线路网络已覆盖欧亚40个国家、120座城市,连续两年开行量超千列,规模达“十三五”末的2倍,新能源车、光伏、锂电池等武汉制造“新三样”,正通过这一通道便捷运往欧亚市场。

物流成本再降 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令人振奋。成本优势催生发展红利。5年间,交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长40%以上。新增A级物流企业285家,总量(457家)居全国第1,新增规上企业300余家。

不靠海的武汉,在铁水联运的布局下,成为新的出海口。陈冰摄

物流成本怎么降下来的?敢于先行先试!

开创江海联运“一船到底”新模式,去年长江中游首条散杂货国际班轮航线“印尼拉博塔港—武汉阳逻港”正式开通,实现武汉与印尼一船直达,航行时间节省7至10天;全国首个网状驳运型航空前置货站投入运营;中欧班列第二始发站香炉山站真正意义上打通“水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五年里,这些先行先试让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实现无缝衔接,智慧港口和智慧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应用,这一系列组合拳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