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20250884号提案的答复

2025-09-12 15:25 市交通运输局
索 引 号 01089065X/2025-25392 发布日期 2025-09-12
发布机构 市交通运输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  号 武交议函〔2025〕127号
主 题 词 有 效 性 有效

关于优化萝卜快跑在武汉的运营模式,保护传统出租车

网约车的就业和生存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我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政策依据及责任分工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工信部联通装〔202197号),武汉市经信局牵头制定了《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武经信202289)(以下简称《细则》),并成立了“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联合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经信局办公,负责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统一实施、监督和管理。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定期组织召开市联合工作组会议;负责协调处理市联合工作组日常事务;负责联合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确认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安全性自我声明,核定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主体延期申请和撤销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格,选择公开测试道路等相关事项。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智能网联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示范应用的相关协调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核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机动车临时行驶车号牌以及交通违法、事故处理等相关事项;参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模式

当前武汉市以百度萝卜快跑为代表的运行主体,即在上述框架下,按照《细则》规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工作。根据《细则》,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工作分为两大要素。一是道路方面,根据《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武汉市地方标准),开展道路评估、论证、审查及开放工作。二是车辆方面,根据《细则》要求,发放测试牌照,运行主体可根据开放道路范围,提出车辆运行范围申请,经市联合工作组审核通过后,按照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化试点的进阶顺序,开展车辆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工作。

在运行模式上,《细则》明确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和商业化试点三个阶段,其中道路测试为非载人载物模式,示范应用为载人载物模式,商业化试点为可采取收费形式、进行载人的特殊示范应用阶段。备受关注的百度萝卜快跑即为商业化试点模式。

(三)当前发展情况

目前全市测试道路开放里程3563公里,除东湖风景区外,其余区(功能区)均有开放道路。“萝卜快跑”是百度集团旗下自动驾驶服务品牌,2022成立,20225月在武汉经开区区域的10Robotaxi起步发展。20239月百度汽车机器人智行谷落户武汉,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5G远程驾驶中心,5G远程驾舱超过100台。在汉开展商业化试点的车辆共433台,均为萝卜快跑,运行区域涉及10个区(经开、高新、江夏、青山、东西湖、蔡甸、黄陂、汉阳、硚口、洪山)。

二、当前发展阶段的特点

自动驾驶汽车目前处于产业发展、技术测试应用阶段,目的是鼓励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以场景应用推进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萝卜快跑”在我市开展的商业化试点属于地方支持新产业发展、新技术应用的创新举措。当前,自动驾驶汽车不能进入国家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尚不在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管理范围,无法在交通运输领域合规办理出租汽车客运(网约车)相关资质,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法规滞后于新技术发展步伐,在产业发展、部门职责、监管要求等方面处于空窗时期。在支持新产业发展和推进新老业态协同发展过程中,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行业群体和社会公众对于安全性、运营资质等方面的高度关注,引发相关舆情;容易诱发出租汽车驾驶员出现悲观情绪,引发司机群体稳定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是按照《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202531日正式实施),在市联合工作组的统筹部署下,进一步完善深化相关管理举措;配合市经信局出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贯彻实施方案》,细化《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落实举措。

二是推动市联合工作组深化《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武经信〔202289号)落实要求,规范企业车辆管理、建立清单台账,完善人、车、企运行管理机制。规范企业宣传,由市经信局牵头成立信访专班,我局参与专班工作,建立舆情应对和信息发布审查机制,确保舆情及时应对处置。

三是推动市联合工作组印发《关于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接入和交通事故上报工作的通知》,在落实国家部委有关数据接入要求基础上,接入订单、车辆运行轨迹等运行数据,强化安全运行监管,实现对企业日常运行常态化监督。

四是严管存量,暂停增量,商业化试点规模严格控制433辆不变。建立场景审查机制,推动企业建立以场景为导向的测试活动模式,细化测试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目的性,督促企业聚焦测试效果。新的商业化试点场景车辆在当前433辆规模内进行调配,不得新增商业化试点车辆。

五是引导企业拓展服务场景,协助企业谋划更多场景。初步谋划11类场景,支持企业进行测试应用和探索。

1.以道路为要素的场景:城市道路、公路、快速路、高架。

2.以跨区域联通为要素的场景:光车联动、光物联动(东西湖是物流聚集地)。

3.以枢纽节点为要素的场景:交通枢纽、景区。

4.以运输领域为要素的场景:公交、物流配送。

5.以运输服务补充为要素的场景:文旅、夜间、出行服务盲区、城市清扫、特种作业。

6.以运输服务缝合为要素的场景:过江出行、跨区。

7.以促进运输升级为要素的场景:产业转型。

8.以新质特征盈利模式为要素的场景:数据市场、软件系统。

9.以道路运输安全为要素的场景:事故处置。

10.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要素的场景:公共卫生事件、防洪、应急。

六是会同市联合工作组及相关部门,谋划当前与长远。在当前阶段,聚焦测试与示范应用这一根本属性和交通运输对科技转产的重要场景支撑作用,聚焦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在服务价格、安全保障机制方面持续探索,以保障公平为前提,在场景应用和验证中,商业化试点模式不低于该领域服务价格;在安全保障上,完善政府、企业、公众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现有安全保障处置机制,完善“远程+现场”、“运行企业+管理部门”的处置模式。在未来,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在无人驾驶伦理等方面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商业运行模式、价格机制、保险模式、责任划分方式,为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行探索武汉经验,形成武汉模式。

交通运输领域是科技应用、科技转产的重要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落地实施需要更加丰富的场景,需要更加聚焦公众需要、社会关注、市场公平,我们将持续进行探索,在确保安全有序运行的前提下,为新科技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支撑,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武汉智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打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