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376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5-25411 | 发布日期 | 2025-09-12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5〕143号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加快建设“铁水公空”互联互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议
一、关于“优化交通枢纽布局与衔接”事项
(一)完善铁路枢纽网络布局。武汉东站开通运营,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成功获批,汉欧国际物流园实质性运作。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汉阳站、武汉天河站、长江新区站建设,同时补强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电商快递储运功能,建设指定监管场地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加快口岸资质申报,以进一步稳固班列货源,推进汉欧国际物流园规模化发展。
(二)持续提升港口枢纽能级。《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明确武汉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和长江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枢纽,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武汉港规划为9个港区,以集装箱、散货、件杂货、商品汽车滚装等运输为主。目前,通过优化港口资源配置,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正在加快发展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化枢纽港。
(三)推动天河、花湖机场“两场”联动。光谷城市货站常态化运营,开创光谷货站、天河机场、花湖机场三地“货物直通、互为前置”新业务模式,为高值货物快速进出关提供最优服务。目前,正在开展联动集货,推动天河机场快件中转花湖机场,协调改善城市货站、天河机场、花湖机场之间的短驳运输,提高货物通关和周转效率。
二、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事项
(一)建设铁路客货“双枢纽”。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宜昌段通车在即,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合肥段开工建设,武汉枢纽直通线加快推进;新墩至汉西上行联络线、南湖至大花岭下行联络线、武汉至黄州铁路开通运营;武鄂黄黄城际铁路实现公交化运营;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沪渝蓉高铁武汉至合肥段,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项目建设,谋划开展西北、西南、东北等货运环线前期工作,不断增强铁路枢纽功能。
(二)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长江航道武汉至安庆段6米航道整治工程、汉江汉川至蔡甸航道整治工程完工,铁水联运二期、国家粮食物流基地等一批重点设施投用。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长江航道宜昌至武汉段4.5米航道整治工程、汉江兴隆至蔡甸段2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谋划推动阳逻港区武湖作业区综合码头、江夏港区金水作业区、白浒山 LNG储配基地、武汉港等码头项目建设,争取补齐阳逻港、花山港、金口港等作业资质,多措并举提升港航综合竞争能力。
(三)拓展织密高快速路网络。实施高速公路三年攻坚,武大高速、武阳高速、硚孝高速(二期)通车运营,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双柳长江大桥、汉南长江大桥、黄陂至新洲段、武松高速、武汉至重庆高速等项目加快建设,武汉至霍山高速、武汉至黄梅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岱黄高速改扩建、机场高速改扩建、汉蔡高速改扩建等项目积极谋划,加快形成“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大力实施普通国省道提质工程,加快推进 G107东西湖区东山至高桥二路段改扩建工程、G318新洲区邾城至李集大桥段新建工程、S122江夏区天子山大桥工程、S115黄陂区祁家湾至孝昌界段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积极与部、省对接,拟申报纳入“十五五”规划新增国道项目10个,着力增强国省干线通行效率。
(四)推动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天河机场第三跑道、T2航站楼、保税物流中心(B型)、旅客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建成投用,武汉成为全国第六个拥有三跑道机场的城市。目前,正在加快推动民航武汉高空管制中心、南航北货运区等项目建设,启动智慧机场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助力提升航空枢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航空枢纽快速集散功能,深化“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试点,提升航空中转服务品质,加快发展通程航班,建设“最优中转机场”,推动高速铁路、轨道交通与天河机场衔接。
三、关于“搭建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事项
为加快提升我市交通领域信息化水平,正在加快推进武汉市综合交通运行中心平台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包括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优化、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双重预防监督4个应用,总投资约3362万元。
该项目汇聚了全市15个交通信息化系统和城市公交、城市地铁、共享单车、巡游出租、网络出租、交通投诉、港航海事、绿色货运配送、物流、民航、公路、执法等17大类数据交通基础数据,日均更新数据量约3亿余条。通过整合我市“铁水公空”内外数据,纵向贯通省、市、区公路、道路运输、港航等数据间孤岛,横向打通公安、交管、自然资源等单位数据通道,形成全市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中心,以便实现交通数据的深入分析挖掘,为安全监管和指挥调度提供重要支撑。
四、关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事项
(一)强化部门联动协同。积极加强与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沟通汇报,累计获得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182.4亿元、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奖补资金13.67亿元。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组织召开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交通运输交流座谈会,发布协同发展合作倡议,提出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获中国新闻网、中国交通报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制定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都市圈交通运输领域年度工作清单,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跨领域协同发展,密切与资建、住更、环保等部门沟通联系,强化土地、资金、产业等政策协同。
(二)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强化智能监管力度,搭建推广“武汉易学车”“武汉易包车”“船 e行”平台,形成信息化服务矩阵。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3379公里,制发低空基础设施和试点航线奖励实施细则,获批低空商业试点航线24条。加快拓展综合交通运行指挥平台功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推动天河机场国际客运智慧口岸升级改造和高速公路智慧扩容,加快武汉港自动化升级改造,推广无人集卡,建设自动驾驶示范区。
(三)深化投融资改革。加快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实施四环线等路段差异化收费。推进完善公路养护管理、水运建设养护等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交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研究长期融资工具支持交通运输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