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516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5-25413 | 发布日期 | 2025-09-12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5〕144号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一、关于打通科教与产业、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联通,以促进交通枢纽能级和效率为目标,以科技赋能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物流及交通网络信息设备制造业等交通装备产业,做实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和服务输出高地的建议
1.推动科教与产业融合,加快交通运输领域科技创新和服务输出。我市高度重视科教与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交通运输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铁四院、东风公司等单位开展轨道交通、新能源船舶、智能网联汽车等科技研发工作,立项“地铁轨道空间线形及结构服役状态智能检测技术”“复杂服役工况下高负载仿生爬壁机器人关键技术”“铁路零担货物智能装卸机器人”“大跨度悬索桥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设备”“爬壁式桥梁病害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与装备研究”等一批科技研发项目,形成了一批支撑交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围绕武汉市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多方协同应急物流分级体系构建、车路协同创新应用等方面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联合创新,形成一批试点科技成果。实施交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中铁科工集团、中交二航局等单位开展“掘爆一体隧道施工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隧道地质探测装备产业化应用”“一体化轻型智能筑塔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交通产业深入应用和发展。
2.推动产业与产业融合,以科技赋能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物流及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支持车路协同创新应用,建成国家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3563公里,投用自动驾驶测试车辆433台,深入开展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物流等应用场景。聚集东风公司、亿咖通、芯擎科技、华砺智行、海康智联等7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打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在黄陂区布局地铁小镇、轨道交通观光体验区与核心科创园、智能制造园、工程装备园、智慧物流园、制造维保园、材料生产园“一镇一区六园”,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签约入驻企业140家,形成以中车为龙头,方大、今创、山河智能等轨道交通头部企业集聚发展格局。打造一流内河智慧港口,阳逻港开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内河集装箱码头智慧化管控技术,实现作业无人化、生产智能化闭环作业;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建设长江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实现“铁港同场、运营同场、查验同场、信息同场”,显著提高了港口自动化作业水平。
3.优化交通物流人才供给,服务枢纽产业链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交通强国建设需求,武汉大学数字经济研修班开设《DeepSeek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数据与数智营销》等课程,聚焦AI赋能供应链决策、智慧营销等场景,培养跨学科融合的新时代供应链物流专业人才。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联合中国铁路武汉局等企业,整合港口航运、智能交通等方向,培养具备“厚基础、强能力”的行业骨干,参与国际货代培训及央企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武汉轻工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面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职人员,开设供应链金融、物流成本控制等专业课程,重点聚焦“粮食流通管理”领域省级产业需求,培养懂农业供应链的复合型管理者。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制定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职教标准,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及省级教学资源库,承办全国物流行指委“教师AI能力提升研修班”,与中国铁路武汉局共建实训基地,组织学生深入武汉铁路物流中心实习,深入学习多式联运“一单制”、物流金融等前沿业务。搭建就业服务平台,鼓励高校与博格华纳、东风悦享等企业共建9家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究,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组织武汉商学院等高校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运维”专项培训,精准对接交通、物流领域岗位需求,培养了一批交通物流专业人才。
二、关于完善物流枢纽与商贸区以及城市货运网络衔接的建议
1.加快商贸服务枢纽载体建设。近年来,武汉先后获批建设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的实施意见》,布局建设汉口北商贸服务型枢纽经济示范区,建成全国最大单体物流运营中心圆通速递华中转运仓储物流中心二期项目,整合滠口铁路基地、玉湖冷链等物流设施,投用光谷城市货站、汉口北城市货站,推动中欧班列在阳逻港首发,加快打通铁水公空综合运输通道,有力夯实了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发展基础。
2.推动商贸区与城市货运网络衔接。高度重视城市货运配送网络建设,新建5个干支衔接型货运物流枢纽、8个共同配送中心,末端共配网点总数2000余个,形成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全力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江城绿配”品牌,新能源配送车辆增至近3万台,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企业共配率89.4%,配送车辆标准化率提高至93.3%,装卸效率提升1.6倍。
三、关于加强物流产业体系的建议
武汉市大力引进交通物流领域头部企业,培育在库企业,做强平台企业,充分发挥航运航线、航空发展、物流业发展等政策资金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入规意愿,持续提升规上交通物流企业数量规模。全市交通物流规上企业近700家,A级物流企业数量455家,居全国第1。
四、关于探索交通引导集约节约国土开发利用模式的建议
市政府印发《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强化交通引导下的国土空间布局,规划提出构建5大城市组团,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综合交通用地保障和高效利用,鼓励复合开发,支持公路、铁路、轨道等线性交通基础设施立体复合、多线共廊;完善TOD(交通转换导向型)交通发展模式。高铁枢纽实施“五主三辅”站城一体开发,武汉站、汉口站融合商务、科创等功能,持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支持公交企业对游湖公交新能源服务综合体、中北路公交停保场开展综合开发利用。支持武汉地铁集团对青菱换乘楼、武昌火车站、汪家墩站、丹水池站等换乘枢纽进行复合利用和联合开发,推动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地铁TOD示范项目实施。依托“规划一张蓝图”,通过“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开展策划阶段交通项目空间适配和用地选址论证,指导交通项目科学选址,节约集约用地,不占、少占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协调解决空间矛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