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390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5-25424 | 发布日期 | 2025-09-12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5〕150号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推动“汉港物流双枢纽,联通世界新高地”的建议
一、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一)扎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阳逻国际港加快建设,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阳逻港园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运营,2024年阳逻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7.6万标箱。全市集装箱港口资源完成整合,以阳逻枢纽港为核心,以花山作业区、经开港集装箱码头、金口集装箱码头为支撑的“一核三极”集装箱港口物流群实现统一协调、一体化经营。
(二)加速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吴家山国际陆港高起点建设,武汉中心站增建线束工程、海关监管区及汉欧国际物流园等项目正式投运,为中欧班列(武汉)运营提供有力支撑。“两廊”支撑多式联运网加快构建,以长江、汉江水系及京广铁路网络为依托,串联阳逻港、天河机场等核心枢纽,联动江夏港、大花岭物流基地等节点,进一步强化武汉市多式联运功能。
(三)协同共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天河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地位巩固提升,T2航站楼、第三跑道及航港物流园正式投运,天河机场迈入“三航站楼+三跑道”航空枢纽时代。航空双枢纽货运体系建设成效初现,湖北机场集团加速建设武汉天河与鄂州花湖双枢纽物流网络,2024年武汉-鄂州航空双枢纽完成货邮吞吐量达120万吨,其中花湖枢纽以86.5万吨跃居全国第五,天河机场稳步提升腹舱带货能力。
(四)培育发展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光芯屏端网”产业物流支撑能力不断加强,东湖综保区金宇物流园正式投运,吸引大型货代、外综服企业入驻。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物流布局日益完善,武汉经开综保区及港口物流园组建运营,圣泽捷通物流基地顺利竣工,安吉物流滚装码头二期投用,进一步提升汽车、机电、电商物流服务能力,年商品汽车运输量达150万辆。
(五)积极发展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做强武汉国际商贸城物流枢纽。汉口北综合物流园、玉湖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成为全国建筑规模最大、交易额第二的现代商贸物流平台,有力支撑华中区域物流高效运行。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效率大幅提升,山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已整合冷链资源并拓展多式联运等业务。
二、推动汉港优势互补
“十四五”期间,武汉提出高标准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发展港口、铁路及机场基建,逐步强化物流硬实力。但与软实力较强的香港国际化物流业比较,武汉在对外循环开放度、国际物流金融合作等方面相对欠缺。为助力湖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响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发挥湖北与香港的互补优势,2021年11月经国务院港澳办批准,建立了香港与内地中部省份首个合作机制“鄂港合作机制”,通过13个领域的系统性合作,实现了从传统经贸往来向科创协同、金融互联、青年共育的转型升级。
(一)谋划合作发展委员会。在“鄂港合作机制”框架下,由香港驻武汉经贸办支持,香港JLa设计集团(武汉)牵头成立了湖北汉港设计联盟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项目实践、文化交流和资源整合,成功推动了两地设计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发挥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等交通枢纽优势和香港高端物流服务、供应链组织体系等供应链服务优势,将参照该模式充分谋划“汉港物流合作发展委员会”,引领合作示范作用。
(二)设立通关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已推动在阳逻港海关集中查验中心内入驻“阳逻口岸联检单位”,市口岸办阳逻办事处、武汉新港海关、汉口边检站、阳逻海事处集中入驻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湖北港口集团已整合设立阳逻港单证中心,实现企业办单、提箱等业务一站式办理。
(三)加强汉港双枢纽联通。借助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和香港的国际航运优势,打造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物流中转中心,实现货物在武汉和香港之间的快速中转和分拨。武汉天河机场已开通“汉港快线”。依托“汉港快线”,武汉天河机场推出了30条“鄂港通天下”精品航线,通过香港枢纽可通达多伦多、墨尔本等30个全球城市。武汉阳逻港目前开通运行有“欧洲-武汉-香港”多式联运线路,中欧班列(武汉)由德国杜伊斯堡装车始发,经阿拉山口入境后到达武汉,再通过班车直达香港,进而在香港地区销售。
(四)定制海关作业模式。支持武汉开通至香港的客货运航线,推行机坪直提、机坪直转、境内续驶、国际转运等一系列顺势监管和嵌入式监管措施,实现国际货物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打通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武汉光谷航空货站“两场一站”,定制海关“监管手续提前、监管作业互认、安检程序前置”的作业模式,集约资源调配,提升运行效能。
三、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一)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开展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现代服务(现代物流)领域人才申报评选工作,以基层一线和实干实绩为标准,评选一批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及团队。配合市人才局启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汉港物流双枢纽建设中的“人才库”作用;成立交通运输联创工作室,为推动汉港物流双枢纽建设提供全面保障;全面推行“武汉人才卡”制度,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为符合条件的现代物流人才提供子女就学、安居宜业等服务。
(二)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围绕现代物流及供应链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依托武汉“中国车谷”地域优势,与博格华纳、东风悦享科技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智能检测、工业互联网运维等技术攻关,助力物流装备与技术创新。同时,该校“城市圈经济与产业集成学科群”聚焦区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深化物流信息系统、复杂系统理论等领域研究,为物流枢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推进“数智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新增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强化物流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江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聚焦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其“微藻碳普惠方法学”等技术已纳入区域碳交易体系,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创新路径。该校与金发科技等企业合作开发阻燃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新能源电车充电桩等物流设施。与英国林肯大学开展化工领域校际合作,主办国际产学研用会议,推动物流领域国际技术交流。该校“汉港物流供应链产业学院”建设规划已纳入学科发展重点,拟通过引入香港物流企业资源,联合开展跨境物流人才培养。
武汉商学院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导师参与教学,并依托“就业星”平台精准对接物流企业需求。该校与湖北团餐行业协会共建研究基地,深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教学。食品科技学院通过“五个一”应用型科研计划,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并推动工艺转化,如与湖北华鼎团膳公司合作优化冰鲜大白刁生产工艺,助力冷链物流技术升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