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第20250120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 01089065X/2025-25426 | 发布日期 | 2025-09-12 |
---|---|---|---|
发布机构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 号 | 武交议函〔2025〕146号 |
主 题 词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关于提升我市枢纽链接功能,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建议
一、打造多式联运高地
(一)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立足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铁路贯通融合实际,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铁水集装箱运输全面融入多式联运体系,不断扩大铁水联运覆盖面。以三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为杠杆,撬动铁水联运水平提升。阳逻港铁水联运一、二期运营质效不断提升,中远海运2023年底实现铁路进港,开通宁波铁海班列、打通武汉—南沙—东南亚铁海联运新路径;湖北港口集团相继打通“达州-武汉-江西”的焦炭业务通道、“武汉-荆州-眉山”的矿石业务通道、“常熟-黄冈-武汉-四川宜宾”的纸浆业务通道。金控集团的“武汉打造长江经济带粮食物流核心枢纽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部委第三批示范工程验收,并获正式命名“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开展粮食“散改集”运输模式创新等做法获得部级专家组高度肯定,其铁路专用线2025年6月完工。2024年,武汉港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5%,总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内河港口首位;2025年1-5月铁水联运9.29万标箱,同比增长6.26%。
(二)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武汉)至欧洲、俄罗斯班期不断加密,实现中欧班列(武汉)阳逻港第二始发站首发,“班列+航运”模式进一步完善;开通中亚农产品运贸专列,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海外仓正式挂牌运营,中亚区域物流网络持续完善;新增武汉-霍尔果斯-波季/第比利斯的跨里海国际运输新线路,为班列向南拓展物流通道注入新动力。中欧班列(武汉)累计开通跨境运输线路57条,辐射欧亚40个国家,119个城市,连续2年发运超1000列,2025年1-5月发运417列(去209列、回208列),同比增长12.24%。
(三)打造空陆联运枢纽。武汉天河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地位巩固提升,天河机场迈入“三航站楼+三跑道”航空枢纽时代;鄂州花湖机场快件及转运中心建成投运,国内货运站改造完成,海关“5+1”监管场地齐备,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在即,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对外开放的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湖北机场集团加速建设武汉天河与鄂州花湖双枢纽物流网络,两场联动持续加强,航空“双枢纽”格局加快形成;武汉天河站开工建设,同步推进航空货运标准化建设,空陆联运不断创新发展。
二、建设高品质枢纽经济区
(一)建设空港型枢纽经济区。支持黄陂区建设临空港经济区,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于2023年7月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武汉机场片区占地1493亩,陆续建成投用新建国际库、集中检管区、航空物流服务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重点配套设施,包含6大功能区,设施总设计能力超60万吨,综合服务区已入驻90余家企业,覆盖航空物流产业链关键节点。
(二)建设临铁型枢纽经济区。以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规划临铁枢纽经济区,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主枢纽。推动区内汽车零部件制造、新型显示、食品加工等适铁产业与国家市场对接,发挥铁路大运量优势,依托综保区、汉欧国际物流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做强粮食。肉类等进出口贸易,全面推动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发展。
(三)建设临港型枢纽经济区。聚焦阳逻港现代临港产业,建设高品质枢纽经济。一是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大通道,开展进口肉类全球直采、展示展销及加工分切业务、构建“一条龙”的肉类期货和现货的进口冷链供应链;二是依托武汉-印尼直航航线,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关键原材料镍相关产品的进口贸易通道,拓宽临港片区动力电池、电子废物等回收渠道,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持续推进资源循环产业发展。
三、集中力量助力头部企业成长
一是物流企业总部基地加速集聚。大力支持本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物流企业品牌,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运输、网络货运等方面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引导企业来汉布局并推动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物流市场主体量质齐增。“十四五”期间,全市相继培育九州通、湖北交投、湖北港口集团等总部型企业15家,新增A级物流企业194家,总数达455家,稳居全国首位。物流总部企业集聚发展有力助推行业发展壮大。
二是大力引进培育供应链链主企业。我市持续深化供应链平台体系优化工作,重点培育供应链龙头企业,推动供应链体系高质量发展。市发改部门牵头建立了“行业主管部门+属地政府”共同参与的供应链平台服务联络群,对华纺链、楚象、国控、长江汽车、九州医药等19家已组建在汉重点供应链平台采取点对点服务模式,推动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营。今年一季度,19家平台运行平稳,其中,长江国贸完成营收275亿元,同比增长71.9%;国控营收16.31亿元,楚象实现销售量124万吨。
三是专业货代企业加快引进培育。支持货代企业积极与阳逻港、武汉天河机场等枢纽合作,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RCEP国家的区域分拨中心。引育长江新丝路等8家企业获评星级多式联运经营人,围绕集装箱、粮食等重点货类,开展全程“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
四是中小物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支持网络货运、道路货运等中小物流企业向行业“专精特新”领域发展,出台《武汉市加快推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10余项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专项信贷及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减免物流企业租金,简化证照审批,以降低制度性成本。
四、搭建供应链物流协调服务平台
依托武汉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武汉市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已完成初步建设;聚焦重大突发事件运力调度、救援增援、运力补偿,汇聚局应急物流各种数据、运力资源,应急物流指挥协同平台正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迭代升级,湖北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正式发布,实现铁路、水路、公路物流、航空物流及其他基础数据等五网数据融合,截至目前,平台用户数已达4652户,交易额突破300亿元,物流交易额70亿元左右,累计提供数据40余亿条,已接入20个地市县平台。武汉粮食产业链多式联运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武汉化工公共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武汉工业港智慧运营平台等专业化多式联运平台同步建设,多式联运衔接和大宗物资供应链协同水平不断提升。
五、优化供应链物流营商环境。
一是加快完善口岸功能体系。加强与武汉海关等部门沟通协调,支持综保区进一步拓展城市货站“口岸功能”,推动建设东湖高新区进口商品分拨中心;支持武汉港和中欧班列(武汉)拓展国际物流网络,优化区域货源整合与运输组织;指导企业使用武汉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实现跨境贸易“一网通办”、补贴政策“即申即享”;支持湖北港口冷链公司发挥进口肉类口岸、港口和综保区叠合优势,创造性打通口岸与综保区通关监管流程。
二是加大市级物流专项资金配套力度。市级物流专项资金每年保持2000万元规模,围绕平台建设、枢纽服务、通道拓展、冷链物流、企业培育、营商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我市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现代物流体系,有力引导龙头物流企业整合核心资源,引进多家专业货代企业落户武汉,切实降低物流企业综合成本。
三是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结合物流业特点,推广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租赁融资等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信用快贷、仓单质押、存货质押等一系列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持续开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业务,鼓励企业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综合金融物流。2024年以来,工建保理、地铁保理、城建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建设运营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共计上线资产185亿元,为40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融资成本为最低年化率2.8%;汉口银行与第三方楚道云链平台服务商平台对接合作,将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转换成电子债权转让凭证、为核心企业多级供应商提供线上融资服务,显著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快捷的融资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