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使命,以新时代武汉之“重”支撑支点建设 ——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引发热烈反响

2025-08-20 17:58 长江日报

8月19日,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召开,为武汉未来的发展标定了新方位、擘画了新蓝图。

近年来,全市上下全力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武汉高质量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效。武汉要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全会提出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等一系列部署。

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进一步强化支点意识,奋勇争先促转型,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以产业转型之“进”,筑牢发展之“基”

规模能级,决定发展地位与未来。

全会强调,作为中部地区经济中心,武汉要以转型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会报告字字千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洋表示,将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全会精神上来,奋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洋表示,将坚持择高而立、向上而行,锚定3万亿元目标任务,持续强化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面巩固中部经济中心地位;坚持科技强市、产业兴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965”现代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坚持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发挥区域协调发展“主引擎”作用,以自身发展带动“城圈群带”协同发展;坚持建强枢纽、扩大开放,发挥“五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加快建成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国际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涛认为,“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

他说,将坚定贯彻市委全会精神,聚焦“三个优势转化”,锚定“产业倍增”战略。强产业筋骨,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支柱产业塑新、新兴产业育新、未来产业储新,打造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筑创新平台,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做强一批制造业中试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壮企业矩阵,实施“幼苗层”陪跑、“青苗层”合伙、“壮苗层”出穗,精栽“企业之树”,汇聚“产业之林”;优发展生态,夯实园区、资本、人才、场景等全资源要素保障,促进产业“链群协同”集聚发展;扩开放合作,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建圈联群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提高区域产业聚合力。

“转型发展是市委赋予中心城区的使命责任,也是实现跨越提升的内在要求。”市委委员、硚口区委书记周耕说,大力推动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个转型”,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和竞争力。以产业转型夯根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三线并进”,加快汉正街市场转型、环同济健康城建设、汉江湾数智城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研究院经济、实验室经济、环大学创新带,创新发展都市工业。以城市转型强功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探索城市有机更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城区规划建设治理新模式,建设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汉江湾城市副中心、汉水畔生态宜居带,推动汉江两岸联动发展。以生态转型提品质,做好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绿色转型三篇文章,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区。以社会转型增福祉,抬高基线、追求高线、守住底线,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市委委员、青山区委书记、武汉化工区党工委书记余志成说,本次市委全会导向鲜明、催人奋进,特别是提出力争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充分彰显了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政治担当。青山区将严格按照全会部署要求,扛牢工业大区职责使命,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以武钢有限取向硅钢、中韩石化炼化一体等链核项目为牵引,同步全力承接宝武集团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钢铁及深加工现代化基地、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和“华中氢能之都”;坚定不移推进产城融合,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全面梳理盘活38平方公里潜力用地,加快开发武钢北湖、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片区,推动青山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力争到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方阵,为全市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激活“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科技创新是引领支点建设的第一动力。

全会强调,作为国家长期布局的科教重镇,要适应当前科技创新范式的变化,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是支点建设的核心变量和最大增量。”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董丹红说,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锚定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总目标,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有效路径,深入实施全面创新提能行动,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阵地,为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武汉科创力量。

董丹红表示,将重点夯实支点创新策源力量根基,建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加快支点创新策源攻关突破,以“链式攻关+点式突破”攻克“卡脖子”技术壁垒;加速支点创新策源成果转化,持续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合作水平,扩大武汉科创“朋友圈”;打造支点创新策源一流生态,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市委全会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这让我们深受鼓舞。”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在汉央企,东风汽车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杨彦鼎介绍,近年来东风汽车围绕新能源跃迁和智能化跃迁方向持续攻关,打造了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技术成果。在动力领域,东风自研的“马赫动力”品牌已形成发动机、电驱动、混动总成、电池系统等全栈布局,相关产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在平台架构方面,东风量子架构以高度模块化、数字化和拓展性,为用户提供全场景出行解决方案;在智能化方面,今年东风正式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依托自研太极大模型和天元OS操作系统,推动天元智驾和天元智舱加快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武汉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全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高算力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杨彦鼎说,东风汽车也将争当产业链链主,积极融入国内外创新链,联合上下游伙伴,建设具身智能等产业创新联合体,把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我们将持续以‘用’为牵引,把研发做在产业最需要的地方,用更多自主可控的硬核成果,为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力量。”

■ 当好“枢纽”,以更高水平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让奋战在开放一线的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大家一致认为,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更是每个人的责任与机遇。

今年以来,市商务系统积极应对内外部多重压力,扩消费、稳外贸、促开放、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3%、22.3%,在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均排第二位;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30.4%,规模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

候补市委委员,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力军说,商务系统将坚决扛起支点建设的使命担当,深入实施开放枢纽强基行动,进一步强化枢纽功能、发展枢纽经济,深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在支点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枢纽作用。

“全会为全市交通运输系统锚定了前进方向,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昂扬姿态,勇担开路先锋重任,全力服务大局。”市委委员、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邹耘说,将加速重大工程建设,全速推进双柳长江大桥、汉宜高速改扩建等关键项目,织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城市能级跃升奠定坚实骨架;精绘民生图景,聚焦“人民城市”理念,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建好“四好农村路”,让高效便捷、舒适普惠的交通服务浸润百姓日常;智启未来引擎,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快交通运输智慧场景运用,提升运输组织效率,以数字动能驱动行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治理标杆;筑牢安全底线,强化行业安全监管,提升基础设施韧性,全力维护行业安全稳定,为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构筑坚实可靠的交通防线。

市委委员,武汉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落实全会关于“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部署。他说,将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加速迈向“世界车谷”,支持神龙重振复元,加快东风本田电动化转型,推动岚图、奕派开拓新兴市场,实现“车谷造、全球销”。二是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立足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这一国家使命,抢抓京港澳高速改扩建、汉南长江大桥等项目机遇,依托一类口岸等资源优势,构建“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三是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深化制度型开放创新试点,为外向型经济提供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在“东风号”中欧班列、“车谷号”江海直达航线的基础上,开通更多定制化国际货运航线,力争全年整车出口突破20万辆。

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柴舸介绍,上半年,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13.6%,跑赢民航旅客运输量增长数据。“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武汉民航‘主战场’,锚定‘主基地’航空公司定位,坚决扛起高质量发展和支点建设的主力军职责。”柴舸说,将不断加大运力投入力度,优化航线网络,让公司成为湖北武汉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将打造“航空+”系列,深化“航空+文旅”等领域合作,促进武汉民航市场能级提升,助推武汉更高水平开放。

■ 辐射“圈群”,当好区域协调发展主引擎

全会提出,“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城市空间的联动,更是生态、民生等全方位的深度融合。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积极贯彻落实全会部署,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示范、洁净宜居典范、生态修复样板、韧性健康平安、智慧高效现代的美丽武汉建设,努力建设全国美丽城市示范标杆。扛牢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使命责任,加强武汉都市圈生态功能联动,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持续推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流域协同治理,打造都市圈“无废城市”集群,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民生服务的同城化,则是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最直接的“幸福纽带”。

“近年来,我们创新推出并常态化开展‘相互认、自由转、就地办、打通用、系统联’五项公积金便民服务举措,以民生‘小切口’做好同城化‘大文章’。”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袁运强说,下一步,中心还将深化互认互贷,在武汉都市圈内逐步推广异地购房、缴存地贷款业务模式,解决职工异地购房贷款“两地跑”的问题。同时深化数据共享,进一步加大跨区域、跨部门信息互联共享力度,推动实现圈内房产、不动产信息的共享,以数据赋能提升服务质效,防范业务风险以及深化政策协同,持续推动圈内公积金政策标准的统一与衔接,解决好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跨市使用问题,更好服务人才自由流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