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一条旅游路带火一片景

2025-11-10 17:49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深秋时节,黄陂“姚塔线”沿线的樟树和栾树翠然葱郁,公路上驶过一辆辆汽货车,或是观光旅游,或是满载货物,车流不辍。

  “姚塔线”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北部,南起木兰乡锦绣大道,北至姚集街西侧与黄土公路交汇,全长18.1公里,串联木兰山、木兰湖和木兰花乡等景区,该路获评2021年湖北省“十大最美农村路”,是当地有名的“网红路”。

  • “村咖”因路而旺

  “一到周末,从武汉市区到我们这儿游玩的游客有近千人。他们自驾走‘姚塔线’旅游公路来村咖,一路走,一路游玩,个把小时就到了。”“乡巴克”村咖主理人吴荆丹说。

  一幢土黄色小楼前,巨大的稻草人旁支起露营桌椅,游客捧着咖啡,望向金黄的稻田发呆。这家名为“乡巴克”的稻田咖啡馆贩卖都市稀缺的“松弛感”,城市的咖啡续命,乡村的咖啡治愈心灵,路通了,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在这里停下来。

  在稻田咖啡馆,来自汉口的游客赵女士正在二楼露台拍照打卡,她将“路好走、风景美、体验好”的评语写在了留言簿上。“交通便利了,感觉附近的风景离得也近了,开车来稻田咖啡打卡很方便,回去还能带一些柴窑面包。”

  依托“姚塔线”,乡巴克稻田咖啡馆(柴窑面包)月接待游客量达9000人次,收入达10万元,2024年试营业半年以来接待游客3.2万人次,高峰期单日客流破千,一跃成为武汉现象级文旅打卡点,并且每销售一杯咖啡,就给村集体上交5角钱,增加村集体收入。

  “这条路,犹如一条飘动的丝带,串起沿线30个传统古村落,以及‘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多个景点,同时也将为武汉临空副城主体区及商贸物流发展带来机遇。”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元松说,“交通带来的客流,也带动了民宿、餐饮的发展和农副产品的销售,不少村民坐在家里就能挣钱,真正体会到因路而富,还提升了姚家集的对外形象。”


  • 村庄因路变美

  “杜堂村四面环山,位置偏僻,一度成为‘空心村’。”杜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葛天才说,“这个曾经位于武汉市最北端的偏远村庄还是一片荒芜,因土壤贫瘠,种地收入微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

  如今,荒芜在“姚塔线”旅游公路贯通的那一刻被打破。

  2018年至2021年,黄陂区交通运输局实施“姚塔线”改扩建工程,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加强乡村地区对外沟通交流及产业经济发展的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城乡互联互通。

  以路为媒,杜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走进杜堂村木兰花乡景区,50多个品种的各色菊花争奇斗艳,各展风姿,与古色古香的街景建筑相映成趣,游客们穿行于花海之间,拍照留念,感受秋日浪漫。

  木兰花乡负责人罗丽莎说:“便利的交通是我们成功打造木兰花乡的基础,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不仅告别了背井离乡的奔波,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实现了自我价值,既吸引了城里人来乡村打卡消费,又给乡村带来了人气,还增加了村集体与村民收入。”

  “我从安徽过来游玩,沿路风景优美,感觉这边的菊花不仅种类多,造型还很可爱,跟朋友在这儿玩得特别尽兴。”游客欧雨婧说。

  村民段先梅在景区开炒饭店,生意好时年收入达数十万元,“比外出打零工强太多”。同是杜堂村第二代的葛意,得知路通以后,返乡开起农家乐和奶茶店。

  “杜堂村的成功,离不开‘姚塔线’旅游公路的建设。”葛天才感叹,如今杜堂村游客年均接待量从80万人次升至21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从5000万元跃至2.3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8万元,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比任何评价都实在。”葛天才说。

  作为“旅游环线”的重要一环,“姚塔线”不仅承担着“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纽带作用,更带动了沿线因路而变、因路而美、因路而兴,木兰旅游文化生态旅游品质迈上新台阶。

  黄陂区农村公路管理局副局长胡东斌介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农村公路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推广农村公路和经营性项目一体化开发模式,推动更多地方“因路而兴”“因路而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