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公路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公路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4-19 16:00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索 引 号 01089065X/2022-13737 发布日期 2022-04-19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文    号 武交〔2022〕52号
主 题 词 有 效 性 有效


各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武汉市公路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

                         2022418


武汉市公路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及省、市相关规划要求,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总体部署,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公路路网建设成果丰硕、公路路况水平稳中有升、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绿色智慧赋能公路发展、行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各项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总体符合预期,规划执行情况较好。

(一)公路路网建设成果丰硕

实施综合交通“三年攻坚”计划,公路路网建设成果丰硕。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约180公里,武深高速武汉段、硚孝高速一期投入运营,四环线“四段两桥”建成全面实现“画圆”。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年度完成投资稳步提升,普通国省干线提档升级持续推进。建成蔡甸区G318永安东岳庙至成功段、G348东西湖区新沟桥至汉丹段、G347东西湖区金银湖至径河段、新洲区G230仓埠街上店至阳逻淘金山段、S334黄陂区静山至红安段改扩建工程等,开工建设G347新洲段(内园滩至红岭)改建工程、108省道武汉段府河大桥新建工程、S115天河至祁家湾段等项目,启动东西湖G107快速化改造提升工程、江夏区G107(南段)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

完成全市县乡道路网调整工作,农村公路联网成片工程稳步推进。“十三五”期农村公路新改建完成2894公里,“十三五”期末农村公路里程达14225公里,有力服务了人民群众交通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农村路建设,有力促进交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江夏区、黄陂区分别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黄陂区姚家集街、黄陂区祁家湾街、新洲区辛冲街、蔡甸区大集街分别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黄陂区正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工作。

(二)公路路况水平稳中有升

恪守“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底线,着力日常养护、规范化管理,路况指标全面提升。养护资金投入整体呈上升趋势,“十三五”期间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合计约28亿元。普通国省干线平均PQI2016年的83.97提升至2020年的85.52,普通国省干线优良路率由2016年的74.6%提升至2020年的83.45%。推行全面养护、精细化养护,坚持路面裂缝缝缝必灌,坑槽处置不过夜,设施修复不过周。严格落实桥梁养护管理“十项制度”,开展经常性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桥梁状况信息和检查情况全部实行“入库”管理。修订完成《武汉市干线公路养护日常巡查制度》,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不断加强,路面病害处置更加及时。

(三)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修订完成《武汉市普通公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总预案,制定《武汉市公路应急响应工作预案》《武汉市普通公路桥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武汉市普通公路低温雨雪冻灾应急预案》《武汉市普通公路防汛应急预案》4项专项预案。顺利完成恶劣天气、汛期和自然灾害下的公路应急抢通工作和恢复重建工作。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455”工程,公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路网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四)绿色智慧赋能公路发展

落实绿化环保理念,大力推进“四新”技术运用,“十三五”期江夏区建成两个沥青热再生拌合站。建设武汉市公路监测系统,在城市对外交通要道上安装高清摄像机、视频车检器、终端服务器等采集设备,对经过的所有车辆进行图像采集并保存,及时准确地记录车辆信息,实时掌握城市各出入口的车辆流量及状态;完成交通状况监测、交通分析、交通控制、交通信息服务、控制与管理优化等功能,为交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十三五”期建成交调站点43座,基本实现全市普通国省干线交通流量监测全覆盖。

(五)行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放管服”改革、事企分离,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开发随机抽查系统软件,建立“三机制”,实现公路管理职责全覆盖。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办”,落实市政府要求,取消3项公路行政权力。开展联动治超行动,跨区域超限运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建立电子抓拍系统7套、公路不停车检测系统14套,科技治超力度进一步加强。推进公路站场建设,建成新洲G230公路综合服务区以及13个公路停车区。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武汉市公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高速公路网络布局仍需优化,目前武汉都市区北向、东西向通道通行能力不足,西南向武汉与天门没有便捷的高速公路连接。二是普通公路亟需提质升级,7条普通国道中一级公路占比仅58.42%31条普通省道中三级及以下公路占比超过10%,农村公路中,低等级公路占主导地位,四级公路占比达85.3%,并且仍存在49.806公里的等外路。

二、形势要求

(一)多重战略叠加要求公路发挥交通支撑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交通强国、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武汉交通枢纽地位愈加突显,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发展政策、环境前所未有。2021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应紧紧抓住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总体定位,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切入点,以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长远目标,继续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路网布局,努力形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和广泛的基础网。

(二)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公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求武汉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武汉市委聚焦武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公路交通将进入网络衔接、结构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这要求武汉市充分发挥“九省通衢”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武汉城市圈公路一体化发展,打通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干线公路通道,强化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副城之间的公路网建设,提升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公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三)新一轮科技革命要求公路绿色智慧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掀起产业变革的浪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化、信息化正与各行业深度融合,交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要求公路交通抢抓重要发展机遇,注重科技创新赋能,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前沿科技与公路交通的深度融合,争当新基建主力军,不断提高建设、管理、养护、运营的智能化水平。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指引要求武汉公路行业落实绿色集约低碳环保发展要求,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四)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公路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现阶段,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国家各项改革举措正在不断深入推进,其中财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对公路行业发展影响重大,对普通公路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武汉市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障碍,抓住新外部环境造就的发展机遇,消除公路行业长期存在的矛盾点,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公路交通新体制。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对接“一带一路”、交通强国、长江经济带及乡村振兴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坚持做强腹地、带活周边,加快完善公路网络,提升管理养护水平,强化智慧创新赋能,全面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协调发展,切实发挥公路交通的先行官作用,为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优化结构。有序推进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布局,强化薄弱环节,确保运输能力适度超前,更好发挥公路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中的先导作用。优化公路网结构,推进公路运输与经济、产业联动,促进公路发展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融合,提高资源集约利用程度。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强调交通运输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公路协调性发展,加强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注重公路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对外公路通道与城市内部交通相协调、公路线网与枢纽站点相协调。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投融资体制、运输市场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科学公路建设管理体系。对标国际化大都市交通发展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公路行业创新能力,提高公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低碳共享,绿色平安。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实行绿色公路计划,推动公路行业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公路资源共享,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面共享。坚持安全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35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公路网,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1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2;公路交通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设备、科技创新水平、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瞄准“135”目标,加快武汉城市圈公路一体化发展(新增1个高速环线,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构建3个网络(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提升5个能力(养护管理、应急保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行业治理),打造畅通高效、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公路交通,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有力支撑交通强国建设和省市重大战略。

具体目标如下:

——高速公路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既有放射状高速出口通道布局基础上,推进一批战略性、骨干性通道工程,新增武阳、武大、武天等对外高速公路,力争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武汉至周边城市的“直联直通直达”。


——普通国省干线等级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质升级、瓶颈路段扩容改造,逐步打通断头路。到2025年,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力争达到94%

——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到2025年,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所有乡镇实现双通道连通3;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进一步提升,等外路全部消除;基础设施耐久可靠、安全防护到位有效、路域环境整洁优美;推进农村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打造,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

——路况水平进一步改善。到2025年,普通国省干线平均PQI86%,普通国省干线优良路率达85%;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88%。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养护管理站2个、养护(应急)中心2个。

——智慧绿色平安公路进一步发展。到2025年,建成适用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测试的智慧公路以及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秉持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绿色公路,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景观公路。公路运行监管手段逐步完善,公路的抗灾能力、应急反应能力和超限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1“十四五”公路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目标值

指标类型

1

武汉市公路通车总里程

公里

16505

16800

预期性

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

公里

873

10004

预期性

2

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

%

92.61

94

预期性

3

等外路里程

公里

49.806

0

预期性

4

普通国省干线平均PQI

%

85.52

86

预期性

5

普通国省干线优良路率

%

83.45

85

预期性

6

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

%

-

88

预期性

7

养护(应急)中心数量

6

8

预期性

8

养护管理站数量

18

20

预期性

9

路政许可正确率

%

100

100

约束性

10

处罚准确率

%

100

100

约束性

11

执法责任制落实率

%

100

100

约束性

12

普通国省干线平均超限率

%

2

2

预期性



十四五”期间全市公路规划项目分为高速公路(含节点改造)、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其他等级公路、配套设施建设、信息化共6大类265项,总投资约3590亿元,“十四五”规划投资约2149亿元(详见下表)。



2 “十四五”公路规划项目汇总表

序号

类别

数量

总投资

(亿元)

十四五”规划投资(亿元)

1

高速公路(含节点改造)

26

1840.05

1026.43

2

一级公路

127

1520.11

917.23

3

二级公路

51

117.28

93.89

4

其他等级公路

38

91.50

90.60

5

配套设施建设

16

6.95

6.50

6

信息化

7

14.26

14.26


合计

265

3590

2149

四、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

(一)优化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强化城市圈公路“交通同网”。实施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武汉至鄂州段、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武汉至河口段、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武汉至汉川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实现武汉至周边城市的“直联直通直达”。

统筹推进一批战略性、骨干性通道工程,谋划推进新港高速北延线工程、武汉经黄州至浠水高速公路等新建高速项目,加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络,推进武汉城市圈公路建设一体化发展。

专栏1 “七环三十射”高快速网络

七环:武汉内环线、武汉二环线、武汉三环线、武汉四环线、武汉绕城高速公路、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

三十射:江北快速路、武汉经黄州至浠水高速(江北高速、规划)、武英高速、武麻高速、武大高速(在建)、岱黄高速、汉十高速、机场二高速、机场高速、硚孝高速、京港澳高速鄂北段、武荆高速、G107东西湖段、汉蔡高速+武天高速(规划)、汉宜高速、G318蔡甸段、左岸大道南(规划)+武松高速(规划)、汉洪高速、S102右岸大道南、武嘉高速、京港澳高速鄂南段、G107江夏段、S113武昌大道、S122天子山大道、武阳高速(在建)、武黄高速、高新大道、G316、武鄂高速、右岸大道北(规划)。


专栏2 高速公路项目

建设项目:武汉硚口至孝感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至终点段)、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武汉至鄂州段、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武汉至河口段、武汉至重庆高速公路武汉至汉川段、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武汉段、武汉城市圈大通道5

规划研究项目:武汉经黄州至浠水高速公路、新港高速北延线工程。

(二)提升高速公路服务水平

以国家高速公路主通道扩容为重点,推进京港澳高速公路鄂豫界至军山段改扩建工程、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中洲至北湖段改扩建工程实施,提高通行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改善出行体验。

实施高速公路互通节点改造,提升高速公路互通及周边路网的快速集散能力。新建绕城高速火庙互通、京港澳高速段岭庙互通、北四环与金北一路互通等;改扩建绕城高速江夏互通、四环线梁子湖互通、京港澳高速安山互通等。

改造高速公路出入口拥堵收费站,提高收费站通行能力。实施绕城高速柏泉收费站改造、岱黄高速府河收费站改造、武监高速汉南收费站改造等项目。

专栏3 提升服务水平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改扩建: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中洲至北湖段改扩建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鄂豫界至军山段改扩建工程、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黄石段改扩建工程、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改扩建工程等;

新建互通:绕城高速火庙新建互通、绕城高速临空西路互通、航城西路与四环线互通、京港澳高速段岭庙互通、绕城高速五里界互通、北四环与金北一路新建互通;

改扩建互通/收费站:绕城高速柏泉收费站改造、岱黄高速府河收费站改造、武监高速汉南收费站改造、绕城高速江夏互通、四环线梁子湖互通、京港澳高速安山互通扩建、武英高速与新施公路互通节点改造。

(三)加快实施普通国道改线工程

近期微调普通国道布局,对部分街道化情况比较严重的国道,采用局部改线绕避城区的方式进行改扩建,分离过境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实施新洲区涨渡湖大道(G230改线阳福公路至阳大公路)等。

对部分线路迂回的国道,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优化线路,提高通行效率。实施G318改线工程(李集大桥至凤刘公路)。

远期结合城市发展和环线布局,谋划国道外迁形成新的环射格局。

专栏4 普通国道改线重点项目

新洲区G318改线(李集大桥至凤刘公路)、新洲区涨渡湖大道(G230改线阳福公路至阳大公路)、G347新洲段(内园滩至红岭)改建工程、G347东西湖段杨湾至孝感东山头段改扩建工程等。

(四)推进普通国省干线达标提质

十四五”期将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进行较为全面的提质升级,提高通行能力和效率。对部分已成为城市主干道的国省干线,采用快速化改造的方式,从竖向上分离过境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实施G107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工程。

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重点实施二级以下低等级路段、不达标路段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二级及以上公路等级比重。推动黄陂区G318天灯岗至京广铁路段、新洲区S118刘大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实施。打通江夏区S122、东西湖区S108、蔡甸区S109等阻碍交通衔接的断头路瓶颈路。

充分利用现有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区、超限检测站、公路两侧加油站、废弃和闲置场地等场所或设施,谋划推进国省道停车服务便民设施建设,提升国省道服务水平,满足公众出行需求,更好服务民生。

专栏5 普通国省干线达标提质重点项目

东西湖区:G107快速化改造提升工程、G348东西湖段107国道至汉丹铁路段、G347东西湖区径河至柏泉段改扩建工程、S112(荷沙线至辛柏线段)改造工程等;

黄陂区:G318天灯岗至京广铁路段、G316万家咀至武湖村段改扩建工程、S108黄陂城区至姚集段改扩建工程(前川至长岭段)、S115孝昌京珠李集互通至黄陂区改扩建工程等;

新洲区:G106新洲区余家寨至团风段改扩建工程、S111新施路改造提升工程、S118刘大路改扩建工程、S234新洲区武英高速公路陈堰至甘棠段(二期)等;

江夏区:S122武汉至咸宁出口公路武汉段天子山大桥、G107新南环至贺站段改扩建工程、S101新南环线梁子湖大道至纸贺公路段改(扩)建工程、S101新南环线栗庙路至梁子湖大道段改(扩)建工程等;

经开区:S103水洪口至陡埠大道改扩建工程、S321纱帽正街西延线改造(乌金线-东荆街)、S321汉仙线改建工程(湘口至仙桃段)、S106改扩建工程(康湾至邓西村段)等;

蔡甸区:G318武汉西至永安段快速化改造工程、S109蔡孝线西段(柏刘公路至城关段)新建工程、S106中法大桥至G318全力快速化改造工程、S104蔡甸至永安改扩建工程等。

(五)推动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落实《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加强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提高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推进城乡路网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互联互通。

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路网提档升级,有序推进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力争农村公路县道达到二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村道达到四级公路以上技术标准。完善农村公路毛细网络,提高乡镇交通转换效率。实施新洲区罗辛线新建工程,实现所有乡镇双通道连通。

打造平安农村路,夯实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基础。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实施农村公路安全提升工程,及时推进危桥改造。

加快推进各区全域旅游路、环湖公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特色产业、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绿色生态等融合发展,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鼓励各区各街道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示范乡镇。鼓励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实行一体化开发。

(六)推进集疏运公路建设

加快重点枢纽配套集疏运公路规划建设,结合全市公路客、货运枢纽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公路网络与枢纽衔接。打通公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实施林四房港区集疏运公路(龙口至双柳段)、蔡甸砂石集散中心集疏运公路等项目,补齐港口集疏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

(七)全面提升公路景观水平

将生态理念贯穿于公路景观建设及运营的全过程,关注公路景观生态效应,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理论探索道路、车辆与其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公路景观规划和设计,因地制宜,体现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加快推进武汉市“四好农村路”景观环境研究,打造农村自然景观、生产景观、聚落景观、文化景观一体化融合的农村景观公路。积极开展边坡绿化规划建设,将生态修复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打造特色美丽公路。

五、提升管理养护水平

(一)加快公路养护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公路养护管理站、养护(应急)中心、治超站等公路养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提高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夯实基础。新建新洲区G230仓埠治超站和公路养护站、江夏区庙山治超路政养护管理站,实施江夏区贺站公路管理站扩建、江夏区金口公路管理站扩建;新建东西湖区G107综合性应急养护中心、江夏区普通公路应急中心等;新建东西湖区G318治超站、G348治超站,蔡甸区S104孟永线治超站。

(二)完善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健全管理养护制度,进一步夯实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责任。建立以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以路况、养护工程里程、养护资金、机构能力建设等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大力推广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充分调动乡、村两级作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

落实养护资金补助政策。市、县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不低于“1530”标准(即县道10000//公里、乡道5000//公里、村道3000//公里)配套到位。

(三)推广公路管理养护新技术

重点关注公路养护前沿技术,深入探索养护工程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根据不同的养护工程采取不同的修补形式和工艺。统一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标准,推广低成本、高效率、标准化、易操作养护技术。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公路养护管理系统中,整合公路路面、路基等数据,优化养护检测、分析、评价和决策,引领公路养护向着科学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目标迈进。

六、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一)提升公路本质安全水平

以“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目标,全面推进公路本质安全水平提高。开展全市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力争用三年时间(2020年至2022年)全面消除公路危桥安全隐患。强化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在乡道、村道的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重点路段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快维修改造病危桥隧,增设标志标线,提升公路设施安全水平。加大安全检查督办力度,开展干线公路、桥梁防撞护栏排查治理,全面消除既有隐患。

(二)完善安全生产基础保障

尽快理顺全市公路行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大监督检查频次,严肃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公路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落实“四不两直”暗查暗访等检查制度,开展公路安全生产督查及隐患排查。加强重点时段公路安全应急保畅工作,深入开展“打非治违”“安全生产月”等专项行动,加强行业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安全诚信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全市公路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现与交通运输信用体系相对接;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库,实现与相关管理部门信息互通与共享。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安全监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强化履职检查和履职考核,做到日常照单监督、失职照单追责。

(三)强化应急救援能力

从提升应急队伍素质、健全完善制度、加强应急信息等方面入手,提升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完善公路应急处置体系,督促各应急中心提前储备物资,分层次构建应急预案体系,适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落实24小时值守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动应急机制和科学有效的应急能力评估机制,强化重大突发公路事件等应急响应机制建设。优化专业应急抢通力量布局,加强应急专业装备配备和资金保障。加强公路应急抢险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无脚本实战演练演习,强化抗击自然灾害能力,确保路况稳定。努力创新工作载体,平战结合,提高公路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突发事件智能调度与辅助决策平台,进一步提升公路行业应急响应能力。

七、推动公路绿色发展

(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改造时,充分发挥原通道资源作用,安全利用原有设施,考虑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立体交通运输通道共用线位。公路建设施工、养护过程中,高效利用沿线土地,因地制宜采用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不搞大拆大建,组织“零弃方、少借方”,控制土地(水域)、岸线及耕地占用,保护土地资源。

(二)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瞄准“双碳”战略目标,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服务区按不低于停车位总数量10%的比例逐步改造安装、建设配备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老旧工程机械,对超标排放的工程机械加强维修治理或加装排气控制装置减轻排气污染。完善施工区域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措施,加强施工扬尘与噪声监管,做好公路施工、养护装备作业机械尾气处理。在环境敏感区域施工时,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三)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公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推进生态选线选址,强化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加强对沿线自然地貌、原生植被、表土资源、湿地生态等方面的保护,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降低公路建设对路域环境的破坏。深入实施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沿线生态修复行动。及时对公路建设临时用地进行生态恢复。

八、增强创新发展动力

(一)建设基于5G车路协同的智慧公路

将部分四环线、部分汉洪高速、部分绕城高速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建设适用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测试的智慧公路。道路全线进行5G信号覆盖,布设智能交通设备,实现道路信息、交通流信息、车辆信息的全感知和全融合,满足自动驾驶汽车高速公路级别的测试要求。

(二)推进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

加快推进武汉市公路不停车超限检测点的规划建设,结合武汉市科技治超综合监管平台,在科学、精简布局原则下,形成以武汉市国省干线不停车超限检测点为骨架,以重要农村公路、城市道路检测点为补充的多层次、高效率的不停车超限检测网络,实现超限超载工作常态化治理,构建全方位、全覆盖、全天候、全联动的治超新格局。

(三)搭建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

利用GIS、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理念,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农村公路管理业务进行有效渗透与融合,建立农村公路基础信息多维数据库,全方位收集农村公路基础信息,实现农村公路病害的现场采集、实时上报、全过程处理记录。通过信息化手段重塑农村公路管理业务流程,搭建集建设、管理、养护、运输于一体的农村公路综合性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农村公路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精准化、高效化、智慧化。

九、推进行业治理现代化

(一)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公路工作管理新体制机制。着力明确行业定位,建立公路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完善适合全市公路发展的专业政策、规则、制度、技术、标准。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探索公路管理专业化的多路径。

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提高公路运输网络效率。完善高速公路收费体系,加快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完善结算系统,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引导拥堵路段、时段车辆科学分流,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二)提升公路依法行政管理水平

切实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公路行政决策、规划立项、行政审批、工程建设、养护管理、公路执法、安全生产等各个环节,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组织路警联合进驻各级公路超限检测站,常态化开展执法。建立健全车辆注册登记、市场准入和路面执法等信息共享机制,督促违法运输车辆和驾驶员及时消除违法行为。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公路“建管养运”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带头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构建党建引领与行业发展相融合的发展格局,推动全市公路行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有效落实,为实现本规划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

(二)落实要素保障

一是加强用地保障。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过程中,加强与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及项目沿线市、县人民政府的沟通协调,做好公路线位与“三区三线”的协调衔接,将交通建设项目规划线路用地按照建设时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提高前期工作质量。二是完善资金保障。密切关注、梳理国家及省级政策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抓手,用足、用活各级财政扶持政策,争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支持。抓紧办理立项审批等手续以达到省补助资金拨付条件,力争我市项目尽早纳入省财政资金统一安排。同时,协调市级财政部门,争取市财政拨付一定资金用于干线公路建设养护,缓解干线公路建设面临的项目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等困难。

(三)完善实施机制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市区两级交通主管部门明确分工、科学分工,市级层面着力于宏观统筹、战略规划,区级层面着力于执行落实。加强公路项目实施行动计划的制定,落实牵头部门和工作职责,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逐项落实目标任务。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公路发展年度计划,并分解到市有关部门和各新城区。各单位要将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

(四)加强目标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考核。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考核机制,按照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围绕本规划确定的指标任务,全面考核各新城区的贯彻落实情况。将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的年度计划纳入各区年度目标考核,建立分层次的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问责机制,中期检查评估与后评估相结合,公布考评结果,将考核结果与评先争优、年度资金安排挂钩,为加强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保障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脚注:

1 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2 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3 乡镇双通道是指建制乡镇镇区至少有两个方向有对外通道,其中一条为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另一条为三级及以上技术标准,现新洲区辛冲街尚未实现。

4在现有873公里基础上,新增武大高速(武汉市境内约83公里)、武阳高速(武汉市境内约16.8公里)、硚孝高速二期(武汉市境内约4.7公里)、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武汉市境内约24.07公里)等,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

5含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汉南过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北段(黄陂至新洲段)、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南段(江夏至鄂州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附件:

 打印   下载   打印   关闭